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评选
申报表
单位名称 牡丹江师范学院
专业名称 化学(教师教育)
专业代码 070301
专业负责人及联系电话 庄志萍 0453-6516172
专业网站 http://jpk.mdjnu.cn/course/hx/
申报日期 2011年 11 月 6 日
牡丹江师范学院制
二○一一年十月
填 写 说 明
1.申报表主要依据《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评选指标》反映所报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情况,要求文字简洁,数据准确,重点突出,特色鲜明。
2.无明确时间要求的统计数据均按近5年的情况统计。
3.所有材料均用A4纸张打印或复印,套印装订。
目 录
一、专业简介…………………………………………………………………( )
二、专业基本数据 …………………………………………………………( )
三、专业主要带头人简介 …………………………………………………( )
四、专业教师名单……………………………………………………………( )
五、本学年度专业教师为本科生所开课程 ………………………………( )
六、本科重点专业评选自评总结………………………… ( )
七、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重点专业评选自评依据 ………………( )
八、审批表 …………………………………………………………………( )
十、附表 ……………………………………………………………………( )
附表一、实验教学情况统计表 ……………………………………………( )
附表二、教材建设情况之一(编著教材)…………………………………( )
附表三、教材建设情况之二(专业主干课程选用教材)…………………( )
附表四、教学研究论文统计表 ……………………………………………( )
附表五、教学研究课题统计表 ……………………………………………( )
附表六、专业科研论文统计表 ……………………………………………( )
附表七、承担的科研项目统计表……………………………………………( )
附表八、教学与科研成果情况统计表 ……………………………………( )
附表九、出版著作情况统计表 ……………………………………………( )
附表十、学生公开发表的作品、论文情况统计表 ………………………( )
附表十一、学生科技竞赛获奖情况统计表 ………………………………( )
附表十二、学生外语、计算机、考研情况统计表 ………………………( )
附表十三、主持的省级以上(含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统计表………( )
一、专业简介
说明专业的历史沿革(包括专业合并、专业调整、更名等),知名教授、学者,专业方向与特色,专业建设的突出成果,专业在全国和黑龙江省同类专业中所处的地位,专业录取分数在省内和校内排名,招生规模及在校内专业排名,专业毕业生中的杰出人物等内容。) 牡丹江师范学院澳门人威尼斯4399化学(教师教育)专业建立于1979年,具有30多年的办学历史,经过几代学者和师生员工们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在2006年被评为省级重点专业后,化学专业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省内同专业相比较,居于先进水平,专业录取分数在省内同类院校中排名领先,在本校内专业排名居于前列。现已形成一个富有特色的教学和科研体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为黑龙江省、尤其是东南部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师范生和其它行业的优秀人才,已成为综合实力较为雄厚、在我省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化学教育和研究机构,是我省东南部地区培养高水平化学师资力量、应用型人才和科研人才的主要基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设目标与思路明确,人才培养方案更趋合理 化学专业自建立以来,一直秉承我国著名的化学家戴安邦教授所倡导的“化学教育既传授知识和技术,更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为准则的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坚持走精品师范之路,突出“基础、素养、技能”的化学专业特色。 新的培养方案具有以下特点: 1、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巩固化学主干课程和高等数学、普通物理课程的基础地位。 2、突出化学学科特点,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大幅度增加实验课程的学时,实验内容偏重于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3、突出师范特色,单独设立职业技能模块课程,着重培养、提高学生的从师素质和从师技能,强化课程设计、说课、评课、讲授、板书设计、制作课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能力。 二、专业师资队伍年富力强,结构合理,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5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6名,讲师3名,年龄均在50岁以下,博士7人,硕士6人。该师资队伍中有省级模范教师1人,省级巾帼建功标兵1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校级教学新秀1人,校级首届教学标兵1人,有市级化学一级学科带头人1人,牡丹江市首届青年拔尖人才2人,化学学科是学校重点建设的一级学科,拥有校级教学团队(物理化学教学团队),该团队在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近年来,本专业教师发表的SCI、EI等收录的学术论文共计40余篇,在全校各院系中名列第一。近五年来共承担各类研究项目63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项目名称:基于大环共轭体系的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半导体材料的理论研究,实现了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重大突破,与北京科技大学共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项目名称:卟啉酞菁基双极性载流子传输晶态材料的设计制备和性能研。此外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省教育厅项目13项,牡丹江市科技局项目3项,校级博士科研项目7项,校级科技项目13项,主持省级教改项目2项,校教改项目11项。专任教师曾获得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共计27项,其中省科技进步、省高校科学技术奖4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奖5项,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牡丹江市科技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 三、教学条件得到改善,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澳门人威尼斯4399现有实验室总面积约33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559万元,全院学生总数609人,化学专业的生均值为9179元,基础实验室33个,专业实验室12个,仪器设备完好率在95%以上,实验开出率100%。尤其自2006年化学专业被评为省重点专业以来,利用省专项资金和学校配套投入资金共计175万元,在原有的实验条件基础上,新建了“化工原理实验室”,新增了配套100台微机的实验室(拟建仿真实验室),增购了气相色谱仪、荧光光谱仪等实验设备,补足了物理化学实验所需的台套数,实验条件能够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澳门人威尼斯4399有专门的图书资料室,近年来又购买和补充了5000余册的专业图书资料。学院与牡丹江市及周边的多所中学、企业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能够保证本专业学生实习、见习需求。 四、教学改革初见成效、建设与管理日趋规范 重视人才培养,尤其是本科教学工作,一直把本科生教学工作摆在学院发展的中心地位,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取得了一些教育教学成果。近年来,完成了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师院校化学专业课程一体化改革研究》的课题研究,并获得了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在探究中追求化学课堂的动态生成》获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同时把研究成果与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进行了一体化设计,突出“基础、素养、技能”的化学专业特色,从而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化学专业的结构化学课程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三门课程评为校级精品课程。该专业的教师编写了多部自编教材用于教学,专业课程选用的教材绝大部分是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或者是在国内有影响力的教材。澳门人威尼斯4399有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采取学校督导、同行、学生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并经常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教师教学情况,有效监督教学质量。 化学(教师教育)专业每年招收本科生约30人,现已与东北师范大学签署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共同培养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并有生物化学、材料化学2个二级学科点,本专业现有硕士生导师5人。 此外还承担专升本函授以及包括国培计划在内的中学化学骨干教师培训等人才培养任务。 五、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始终坚持教书育人,学生广泛参与进社区活动,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同时,积极为学生拓展知识领域,参加医药中间体合成等创新实践活动、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近几年来,学士学位获得率连续几年均达到100%,考研录取率稳步提升,2007年22.9%,2008年30.8%,2009年33.3%,2010年32.9%,2011年30.8%,毕业生总就业率在90%以上。 近年来坚持通过走访、信访、实地调研等方式及时跟踪评价毕业生质量,化学专业毕业生已经成为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基础教育的骨干力量。据统计,我院化学专业毕业生分别占牡丹江市第一中学(省示范高中)、牡丹江市第二中学(省示范高中)、牡丹江市第三中学(省重点)化学教师的23%、41%、13%。 以下是化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及其它岗位上的三个代表: 常瑜(本专业1996届毕业生):现任大庆实验中学高级教师,2001年参加全国化学教师基本功大赛获一等奖,黑龙江省化学竞赛辅导教师一等奖,独立制作的网站《中学化学资源网》获全国多媒体大赛一等奖。 张志国(本专业2002届毕业生):现任河南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东北师大博士毕业,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刘培海(本专业1988届毕业生):现任黑龙江省烟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宁安市技术监督局局长,黑龙江省“护农卫士”荣誉称号获得者。 化学专业的毕业学生受到社会的欢迎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同。 |
二、专业基本数据
专业名称 |
化学(教师教育) |
专业代码 |
070301 |
开设年度 |
1979年 |
修业年限 |
4年 |
批准 时间 |
1978年 |
专业排名 |
XX至XX名 |
国家重点学科 |
0 |
省级重点学科 |
0 |
博士点 |
0 |
硕士点 |
4(二级点,含联合培养) |
专任教师 |
正高职 |
副高职 |
中级 |
其他 |
合计 |
45岁以下 博士比例 |
35岁以下 硕士比例 |
生师比 |
6 |
6 |
3 |
0 |
15 |
55% |
100% |
10.2:1 |
教学获奖 |
名师奖 |
(国家)省级 |
|
校级 |
2 |
教学新秀奖 |
(国家)省级 |
|
校级 |
1 |
精品课程 |
(国家)省级 |
1 |
校级 |
3 |
示范双语课程 |
(国家)省级 |
|
校级 |
|
教学团队 |
(国家)省级 |
|
校级 |
1 |
实验示范中心 |
(国家)省级 |
|
校级 |
1 |
人才培养创新 实验区 |
(国家)省级 |
|
校级 |
|
教学 成果 |
(国家)省级(项) |
校级(含市级) |
论文检索收录数量 |
一等 |
二等 |
三等 |
一等 |
二等 |
三等 |
EI |
SCI |
ISTP |
CSSCI |
总数 |
|
|
|
1 |
|
|
10 |
36 |
2 |
0 |
48 |
科学发明 |
|
|
|
1 |
|
|
科学进步 |
|
|
1 |
|
|
|
自然科学 |
|
2 |
3 |
3 |
2 |
|
教材 著作 |
主编(部) |
8 |
参编(部) |
1 |
获奖(部) |
1 |
实践教学 |
实验教师 人数 |
实验课程 门数 |
仪器设备总值 |
生均设备值 |
实验开出率 |
实习基地数目 |
15 |
8 |
559万 (全院总值) |
9179 |
100% |
17 |
图书资料 |
专业图书(册) |
72652(含外文、电子) |
人均册数 |
119.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学生状况 |
在校生数 |
本科生 |
硕士生 |
博士生 |
外国留学生 |
合计 |
153 |
|
|
|
153 |
主要指标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一次就业率 |
85.6% |
87.6% |
96.6% |
97.7% |
100% |
考研录取率 |
10.5% |
22.9% |
30.8% |
33.3% |
32.9% |
第一志愿报考率 |
100% |
100% |
100% |
100% |
100% |
专业录取分数 |
518 |
528 |
512 |
490 |
465 |
校内专业录取排名 |
1 |
1 |
1 |
1 |
1 |
四级通过率 |
29% |
33% |
34.8% |
34.5% |
46.8% |
六级通过率 |
8.3% |
9.1% |
9% |
12% |
15% |
四、六级口语参与率 |
|
|
|
|
|
四、六级口语通过率 |
|
|
|
|
|
参加学生科技活动比例 |
45% |
51% |
55% |
53% |
60% |
国家级学生科技竞赛获奖数 |
|
|
|
|
2 |
省级学生科技竞赛获奖数 |
|
|
|
|
|
科研经费 |
校级及以上科研项目(项) |
6 |
1 |
8 |
11 |
10 |
当年结算费用(万元) |
27 |
10 |
38.9 |
66.9 |
22.5 |
年生均主要教学经费(元) |
2667 |
3333 |
3750 |
3917 |
4167 |
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万元) 五年累计214万元 |
32 |
40 |
45 |
47 |
50 |
三、专业主要带头人简介(之一)
姓名 |
庄志萍 |
性别 |
女 |
专业技术职称 |
教授 |
第一学历 |
大学本科 |
出生年月 |
1963.10 |
定职时间 |
2003.9 |
最后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最后学历毕业时间、学校、专业 |
博士毕业于2009年6月、吉林大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物理化学专业 |
行政职务 |
澳门人威尼斯4399副院长 |
主要从事工作与研究方向 |
物理化学学科、组装体与纳米结构的谱学 |
社会兼职 |
牡丹江市化学学科带头人,牡丹江师范学院重点建设学科化学学科带头人、黑龙江省化学学会会员,牡丹江市爱民区专家委员会委员 |
本人近三年的主要工作成就 |
汇 总 |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30篇;出版专著(译著等)1部。 |
获奖成果共3项;其中:国家级0项,省部级2项。 |
目前承担项目共4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1项。 |
近三年拥有科研经费共39.1万元,年均13万元。 |
近三年给本科生授课(理论教学)共540学时;指导本科毕业设计共29人。 |
最具代表性的成果 |
序号 |
成果(获奖项目、论文、专著)名称 |
等级及签发单位、时间 |
本人署名位次 |
1 |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of 4,4’-Bipyridine on silver by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s |
Vibrational Spectroscopy 2009,49:118-123,SCI收录。 |
1 |
2 |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y on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of 4,4’-azopyridine on silver; |
Spectrochim Acta part A 2009,72: 954-958,SCI收录 |
1 |
3 |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of Trans-1,2-bis (4-pyridyl)-ethylene on Silver by Theory Calculations |
Spectrochim Acta part A,2011,79:1593–1599 SCI收录 |
1 |
4 |
吡啶系列化合物振动光谱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
科技进步三等奖,黑龙江省政府,2008年 |
1 |
目前承担的主要项目 |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起讫时间 |
经费 |
本人承担工作 |
1 |
环糊精水凝胶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质研究 |
黑龙江省教育厅 |
2011-2013 |
1.6万 |
主持人 |
2 |
功能性超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质研究 |
省级重点创新预研 |
2010-2012 |
2万 |
主持人 |
3 |
半导体纳米粒子SERS基底活性的机理研究(2087305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009-2011 |
35万 |
参与人 |
4 |
吡啶系列化合物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研究 |
牡丹江师范学院重点 |
2008-2010 |
0.5万 |
主持人 |
目前承担的主要理论教学工作 |
序号 |
授课名称 |
授课对象 |
人数 |
学时 |
课程性质 |
授课时间 |
1 |
结构化学 |
本科生 |
30 |
60 |
专业课 |
2009、2010、2011 |
2 |
物理化学 |
本科生 |
30 |
90 |
专业课 |
2009、2010、2011 |
3 |
物理化学实验 |
本科生 |
60 |
90 |
专业课 |
2009、2010、2011 |
4 |
化学中的数学方法 |
本科生 |
90 |
30 |
专业基础课 |
2009、2010、2011 |
目前承担的其他主要教学工作 |
序号 |
工作名称 |
工作任务承担及完成情况 |
1 |
专业英语 |
150学时,完成好 |
2 |
催化原理 |
30学时,完成好 |
3 |
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教学改革与精品课建设11-XJ12064 |
2011年校级教改工程项目, 项目负责人、在研 |
4 |
结构化学课程特色建设的设想与实践 115C-724 |
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2008-2010 项目负责人,结项 |
|
|
|
|
|
|
|
|
|
|
|
|
|
|
|
专业主要带头人简介(之二)
姓名 |
尹泳一 |
性别 |
男 |
专业技术职称 |
教授 |
第一学历 |
大学本科 |
出生年月 |
1964.2 |
定职时间 |
2007.9 |
最后学历 |
|
最后学历毕业时间、学校、专业 |
1986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化学教育专业 |
行政职务 |
牡丹江师范学院澳门人威尼斯4399院长 |
主要从事工作与研究方向 |
化学课程与教学论、无机化学 |
社会兼职 |
黑龙江省化学会理事 |
本人近三年的主要工作成就 |
汇 总 |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10 篇;出版专著(译著等)1 部。 |
获奖成果共1项;其中:国家级 项,省部级 项。 |
目前承担项目共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 项,省部级项目 项。 |
近三年拥有科研经费共 2万元,年均 6660万元。 |
近三年给本科生授课(理论教学)共270学时;指导本科毕业设计共15人。 |
最具代表性的成果 |
序号 |
成果(获奖项目、论文、专著)名称 |
等级及签发单位、时间 |
本人署名位次 |
1 |
《高师院校化学专业课程一体化改革研究》 |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2008年 |
主持人 |
2 |
《冲突教育,不可忽视的生命关怀》 |
中国教育报2006年 |
独著 |
3 |
《在探究中追求化学课堂的动态生成》 |
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
第一 |
4 |
《论化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
第一 |
目前承担的主要项目 |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起讫时间 |
经费 |
本人承担工作 |
1 |
《新课程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化学(教师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发展研究》 |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大项目 |
2008——2009 |
1万元 |
主持人 |
2 |
专业化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构与实施策略研究 |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大项目 |
2010——2012 |
1万元 |
主持人 |
3 |
|
|
|
|
|
4 |
|
|
|
|
|
目前承担的主要理论教学工作 |
序号 |
授课名称 |
授课对象 |
人数 |
学时 |
课程性质 |
授课时间 |
1 |
无机化学 |
2010级 |
33 |
90 |
专业必修 |
2010 |
2 |
无机化学 |
2011级 |
26 |
90 |
专业必修 |
2011 |
3 |
化学史 |
2009级 |
31 |
30 |
专业限选 |
2011 |
4 |
中学化学教学案例 |
2008级 |
63 |
30 |
专业限选 |
2010 |
目前承担的其他主要教学工作 |
序号 |
工作名称 |
工作任务承担及完成情况 |
1 |
中学化学实验研究 |
主讲教师,良好 |
2 |
毕业论文 |
指导教师,良好 |
3 |
国培计划课程 |
首席专家,良好 |
4 |
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大项目 |
在研 |
|
|
|
|
|
|
|
|
|
|
|
|
|
|
|
专业主要带头人简介(之三)
姓名 |
蔡雪 |
性别 |
女 |
专业技术职称 |
副教授 |
第一学历 |
本科 |
出生年月 |
1974年1月 |
定职时间 |
2007年 |
最后学历 |
博士 |
第一学历和最后学历毕业时间、学校、专业 |
1997年毕业于牡丹江师范学院,化学教育专业 2009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无机化学专业 |
行政职务 |
|
主要从事工作与研究方向 |
无机化学学科,研究卟啉、酞菁类化合物结构与性质 |
社会兼职 |
黑龙江青年联合会委员,牡丹江市青年联合会常委 |
本人近三年的主要工作成就 |
汇 总 |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19 篇;出版专著(译著等)2 部。 |
获奖成果共2项;其中:国家级 项,省部级1 项。 |
目前承担项目共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项。 |
近三年拥有科研经费共66 万元,年均22 万元。 |
近三年给本科生授课(理论教学)共180 学时;指导本科毕业设计共20 人。 |
最具代表性的成果 |
序号 |
成果(获奖项目、论文、专著)名称 |
等级及签发单位、时间 |
本人署名位次 |
1 |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y on the Semiconducting Properties of Metal Phthalocyanine Compounds: Effect of Axially |
J. Phys. Chem. A2009,113, 2500-2507.(SCI收录) |
1 |
2 |
2010年获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三等奖 |
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三等奖 |
1 |
3 |
酞菁类化合物结构,光谱及OFET性质的研究 |
省级,2009年 |
专著 |
4 |
Functional Phthalocyanine Molecular Materials |
国际合作出版,Springer全文收录 |
3 |
目前承担的主要项目 |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起讫时间 |
经费 |
本人承担工作 |
1 |
基于大环共轭体系的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半导体材料的理论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2012年-2014年 |
46万 |
主持 |
2 |
卟啉酞菁基双极性载流子传输晶态材料的设计制备和性能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 |
2012年-2014年 |
40万 |
合作 |
3 |
卟啉、酞菁类半导体材料应用于场效应晶体管的研究 |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
2011年-2013年 |
10万 |
主持 |
4 |
酞菁类有机半导体材料在场效应晶体管中的应用 |
黑龙江省教育厅青年学术骨干项目 |
2010年-2012年 |
4万 |
主持 |
目前承担的主要理论教学工作 |
序号 |
授课名称 |
授课对象 |
人数 |
学时 |
课程性质 |
授课时间 |
1 |
配位化学 |
本科生 |
63 |
30 |
专业必修 |
2011年 |
2 |
高等无机化学 |
本科生 |
32 |
30 |
专业选修 |
2011年 |
3 |
分析化学 |
本科生 |
33 |
60 |
专业必修 |
2011年 |
|
|
|
|
|
|
|
目前承担的其他主要教学工作 |
序号 |
工作名称 |
工作任务承担及完成情况 |
1 |
分析化学实验 |
60学时,完成好 |
2 |
综合化学实验 |
30学时,完成好 |
3 |
应用化学专业建设与实践的研究11-XJ12065 |
项目负责人、在研 |
|
|
|
|
|
|
|
|
|
|
|
|
|
|
|
|
|
|
四、专业教师名单(注1)
序号 |
姓名 |
年龄 |
第一学历毕业学校、专业、学位 |
最后学历毕业学校、专业、学位 |
职称 |
何种高资历教师(注2) |
主要教研、科研方向 |
1 |
庄志萍 |
47 |
黑龙江大学、化学、学士学位 |
吉林大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学位 |
教授 |
|
物理化学 |
2 |
王慧 |
46 |
牡丹江师范学院、化学、学士学位 |
|
副教授 |
|
无机化学、化学课程与教学论 |
3 |
郝国栋 |
39 |
牡丹江师范学院、 化学、 学士学位 |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 |
教授 |
|
无机材料工艺 |
4 |
宋伟新 |
45 |
哈尔滨师范大学、化学、学士 |
哈尔滨师范大学、化学、硕士 |
教授 |
|
有机化学 |
5 |
邵艳秋 |
42 |
牡丹江师范学院、 化学、 学士学位 |
吉林大学 物理化学博士学位 |
教授 |
|
材料合成与分析表征 |
6 |
王 冰 |
47 |
牡丹江师范学院、 化学、 学士学位 |
|
教授 |
|
有机物合成 |
7 |
蔡 雪 |
37 |
牡丹江师范学院、 化学、 学士学位 |
山东大学、无机化学、博士学位 |
副教授 |
|
卟啉、酞菁配合物结构与性质 |
8 |
崔术新 |
33 |
内蒙古民族师范大学、化学、学士 |
东北师范大学、物理化学、博士研究生 |
副教授 |
|
物理化学、功能材料 |
9 |
马天慧 |
38 |
哈尔滨师范大学 化学教育 本科 |
哈尔滨工业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博士 |
副教授 |
|
配合物 无机晶体 |
10 |
王超宇 |
39 |
大庆石油学院 精细化工 学士 |
天津大学 材料学 硕士 |
副教授 |
|
讲授化工基础 |
11 |
任玉兰 |
40 |
齐齐哈尔轻工学院 工业分析专业 工学学士学位 |
黑龙江大学 无机化学 硕士 |
副教授 |
|
分析化学教学及科学研究 天然产物研究 |
12 |
贾林艳 |
39 |
牡丹江师范学院、 化学、 学士学位 |
北京澳门人威尼斯4399、化学、硕士 |
副教授 |
|
晶体材料化学 |
13 |
左明辉 |
33 |
内蒙古民族师范大学、化学、学士 |
吉林大学、物理化学、博士研究生 |
讲师 |
|
物理化学、量子化学 |
14 |
谭荣欣 |
32 |
牡丹江师范学院 化学 学士 |
东北师范大学、 无机化学、 硕士 |
讲师 |
|
纳米生物医用材料;多金属氧酸盐基础合成 |
15 |
陈玉锋 |
30 |
曲阜师范大学|化学教育|学士 |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分析化学、硕士 |
讲师 |
|
组装体与纳米结构谱学 |
教师队伍结构统计 |
专业技术职务 |
合计 |
35岁以下 |
36-45岁 |
46-60岁 |
60岁以上 |
教授 |
6 |
|
3 |
3 |
|
副教授 |
6 |
1 |
5 |
|
|
讲师 |
3 |
2 |
1 |
|
|
博士 |
7 |
2 |
4 |
1 |
|
硕士 |
6 |
2 |
4 |
|
|
|
|
|
|
|
|
|
|
|
|
|
|
注1:只填写正式在编教师,不含返聘教师。
注2:高资历教师指两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学科组成员、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及学科组成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及省级名师。
五、本学年度专业教师为本科生所开课程
序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课程性质(注) |
设课专业年级/学生数 |
授课教师 姓名 |
授课教师 职称 |
1 |
结构化学 |
60 |
必修 |
2008级/63人 |
庄志萍 |
教授 |
2 |
物理化学 |
90 |
必修 |
2009级/31人 |
左明辉 |
讲师 |
3 |
物理化学实验 |
90 |
专业必修 |
2009级/15人 |
贾林艳 |
副教授 |
4 |
物理化学实验 |
90 |
专业必修 |
2009级/16人 |
马天慧 |
副教授 |
5 |
化学中的数学方法 |
30 |
学科基础课 |
2010级/33人 |
庄志萍 |
教授 |
6 |
无机化学 |
90 |
专业必修 |
2011级/26人 2010级/33人 |
尹泳一 |
教授 |
7 |
有机化学 |
90 |
必修 |
2009级/31人 2010级/33人 |
宋伟新 |
教授 |
8 |
分析化学 |
60 |
专业必修 |
2010级/33人 |
蔡雪 |
副教授 |
9 |
仪器分析 |
45 |
专业必修课 |
2009级/31人 |
邵艳秋 |
教授 |
10 |
化工基础 |
45 |
专业必修课 |
2008级/63人 |
王超宇 |
副教授 |
11 |
无机化学实验 |
90 |
专业必修课 |
2011级/13人 2010级/17人 |
崔术新 |
副教授 |
12 |
无机化学实验 |
90 |
专业必修课 |
2011级/13人 2010级/16人 |
谭荣欣 |
讲师 |
13 |
分析化学实验 |
60 |
必修课 |
2010级/17人 |
任玉兰 |
副教授 |
14 |
分析化学实验 |
60 |
必修课 |
2010级/16人 |
蔡雪 |
副教授 |
15 |
有机化学实验 |
90 |
专业必修课 |
2009级/16人 2010级/17人 |
宋伟新 |
教授 |
16 |
有机化学实验 |
90 |
专业必修课 |
2009级/15人 2010级/16人 |
王 冰 |
教授 |
17 |
仪器分析实验 |
60 |
专业必修课 |
2009级/15人 |
邵艳秋 |
教授 |
18 |
仪器分析实验 |
60 |
专业必修课 |
2009级/16人 |
任玉兰 |
副教授 |
19 |
化工基础实验 |
30 |
专业必修课 |
2008级/31人 |
郝国栋 |
教授 |
20 |
化工基础实验 |
30 |
专业必修课 |
2008级/32人 |
王超宇 |
副教授 |
21 |
综合化学实验 |
30 |
专业必修课 |
2008级/31人 |
蔡雪 |
副教授 |
22 |
综合化学实验 |
30 |
专业必修课 |
2008级/32人 |
王超宇 |
副教授 |
23 |
化学史 |
30 |
专业限选 |
2009级/31人 |
尹泳一 |
教授 |
24 |
绿色化学概论 |
30 |
专业限选 |
2009级/31人 |
任玉兰 |
副教授 |
25 |
中学化学实验研究 |
30 |
专业限选 |
2009级/31人 |
尹泳一 |
教授 |
26 |
中学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
30 |
专业限选 |
2008级/63人 |
尹泳一 |
教授 |
27 |
现代化学进展 |
30 |
专业限选 |
2008级/63人 |
陈玉锋 |
讲师 |
28 |
配位化学 |
30 |
专业任选课 |
2008级/63人 |
蔡雪 |
副教授 |
29 |
环境化学 |
30 |
专业任选课 |
2008级/63人 |
邵艳秋 |
教授 |
30 |
植物化学 |
30 |
专业任选课 |
2008级/63人 |
任玉兰 |
副教授 |
31 |
催化原理 |
30 |
专业任选课 |
2008级/63人 |
崔术新 |
副教授 |
注:课程性质是指必修课、选修课
六、本科重点专业评选自评总结
(一)一级指标: 特色优势 总分值: 20 自评分:16
主要数据 |
国内专业点数 263 个,本专业在国省内专业排名 至 名。 承担教学研究项目共 13 项,其中:省(部)级项目 2 项。 获教学成果奖共 1 项,其中:(国家)省级奖 项,校级奖 1 项。 承担科研项目共 49 项,其中:(国家)省级项目 29 项,校级项目 20 项;科研经费共 165.3 万元,年均 11.02 万元。 获科研成果奖 12 项;其中:(国家)省级奖 9 项,校级奖 3 项。 发表学术论文共 74 篇,其中教学研究论文 11 篇。 业生就业率:09届97.7%、10届100%、11届100%; 新生第一志愿录取率2009年100%、2010年100%、2011年 95%。 毕业率:09届100%、10届100%、11届100%; 考研录取率:09届 33.3%、10届 32.9%、11届30.8%。 |
[重点说明专业的发展水平在国内所处的地位及社会声誉、专业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教学、科研成果产出情况] 1、人才培养、社会声誉 化学(教师教育)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成为复合型的从事基础教育的化学教师、应用化学及相关领域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我们的培养目标不断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为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现已形成一个富有特色的教学和科研体系,主要为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基础教育和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已成为综合实力较为雄厚、在我省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化学教育和研究机构,是我省东南部地区培养高水平化学师资力量和科研人才的主要基地。近几年来,学士学位获得率连续几年均达到100%,考验录取率稳步提升,近三年均在30%以上,2009年达到33.3%,2010年达到32.9%,2011年达到30.8%,毕业生总就业率在90%以上。近年来坚持通过走访、信访、实地调研等方式及时跟踪评价毕业生质量,化学专业毕业生已经成为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基础教育的骨干力量。毕业学生受到社会的欢迎和用人单位的认同。 2、 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成果 近年来,本专业教师发表的SCI等三大检索收录的学术论文共计40余篇,在全校各院系中多年名列第一。近五年来共承担各类研究项目63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项目名称:基于大环共轭体系的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半导体材料的理论研究,实现了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首次突破,并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共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项目名称:卟啉酞菁基双极性载流子传输晶态材料的设计制备和性能研。此外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省教育厅项目13项,牡丹江市科技局项目3项,校级博士科研项目7项,校级科技项目13项,主持省级教改项目2项,校教改项目11项。专任教师曾获得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共计27项,其中省科技进步、省高校科学技术奖4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奖5项,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牡丹江市科技技术进步二等奖3项。出版专著4部,教材4部。 |
(二)一级指标:师资队伍 总分值:25 自评分:17
主要数据 |
共计 15 人,其中:院士 人,博士生导师 人,硕士生导师 5 人;教授 6 人,副教授 6 人,讲师 3 人;中青年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 6 人,具有硕士学位者 6 人。讲授专业课教师共 15人,其中:正高职 6 人,副高职 6 人。专业必修课课程授课,总学时(培养方案计划学时)930 学时,其中:正高职授课 615 学时,副高职 765 学时(均含重复班实验课时)。 专业教师生师比:09级 13:1 、10级 10:1 、11级 10.2:1 。 国家级教学名师 人,省级教学名师 人,校级教学名师 2 人。 国家级教学团队 人,省级教学团队 个,校级教学团队 1 个。 |
[重点总结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措施与效果;总结师资培养(本专业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促进教师知识更新、吸引优秀人才、教书育人的举措与效果)。] 教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体,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关键。多年来,本专业始终把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工作之一,长抓不懈。通过不断优化队伍的学缘结构,强化团队的综合素质,目前,已初步完成了一支以教学名师为核心、以优秀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高素质教学团队的组建。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保证专业建设的持续性和有效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思路与措施为: 1、提高学历层次,青年教师博士化: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加强博士生引进工作,为他们提供较好的工作条件和待遇. 2、夯实专业课基础理论 :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教学法研究,实行教案交流和课件共享,使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迅速提高;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相互听课,相互切磋,建立“老带新”机制,使青年教师能尽快胜任教学工作;每两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请老教师上示范公开课,青年教师观摩教学,座谈讨论等教学研究活动,研究分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执行导师制,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指导教师,指导期限为一年,从教学与科研两方面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4、学校设立督导组,聘请教学经验丰富教师担任教学督导员,按学校制定的听课与考评体系,深入到课堂了解青年教师授课,有的青年教师在一年的授课中,曾被教学督导专家听课10次以上,极大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5、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校内外网络知识培训 ,提高了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现已全部能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提高了教学质量。 6、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 7、鼓励青年教师在国内外高校做访问学者;鼓励青年教师进修学习,青年教师的进修或在学历上的进一步深造均可得到学校和学院的一定资助。 8、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了解企业的用人要求;利用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时间带领教师深入中学和企业,掌握基础教育和化学行业领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不断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师资队伍建设成就: 1.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学校举行的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及课件大赛中,共有4人获一、二等奖;5人先后获校青年教师教学奖;3人先后获校教学优质奖;3人获校优秀教师。 2.在每学期的教学评价中优良率100%。 3.教师的学历水平大幅度提高,专任教师15人,教授6人,副教授6人,十一五期间引进了2名博士,现已有7人具有博士学位,硕士6人,其中有3人分别在吉林大学、东北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博士中有2人分别在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4.本课程教师队伍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水平,骨干教师主持、参与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主持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项目2项。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9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或自然科学奖;40余篇科研论文为SCI、EI收录。 5.课程负责人庄志平被评为牡丹江市化学学科带头人,校级教学名师,省级模范教师,牡丹江师范学院重点建设学科化学学科带头人、黑龙江省化学学会会员,牡丹江市爱民区专家委员会委员,由她主持的《结构化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物理化学》为院级精品课程。另外《有机化学》、《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为院级精品课程。 6.该师资队伍中有省级模范教师1人,省级巾帼建功标兵1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校级教学新秀1人,校级首届教学标兵1人,有市级化学一级学科带头人1人,后备带头人1人,牡丹江市首届青年拔尖人才2人,化学学科是学校重点建设的一级学科,拥有校级教学团队(物理化学教学团队),该团队在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
(二)一级指标:师资队伍 总分值:25 自评分:17
主要数据 |
共计 15 人,其中:院士 人,博士生导师 人,硕士生导师 5 人;教授 6 人,副教授 6 人,讲师 3 人;中青年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 6 人,具有硕士学位者 6 人。讲授专业课教师共 15人,其中:正高职 6 人,副高职 6 人。专业必修课课程授课,总学时(培养方案计划学时)930 学时,其中:正高职授课 615 学时,副高职 765 学时(均含重复班实验课时)。 专业教师生师比:09级 13:1 、10级 10:1 、11级 10.2:1 。 国家级教学名师 人,省级教学名师 人,校级教学名师 2 人。 国家级教学团队 人,省级教学团队 个,校级教学团队 1 个。 |
[重点总结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措施与效果;总结师资培养(本专业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促进教师知识更新、吸引优秀人才、教书育人的举措与效果)。] 教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体,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关键。多年来,本专业始终把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工作之一,长抓不懈。通过不断优化队伍的学缘结构,强化团队的综合素质,目前,已初步完成了一支以教学名师为核心、以优秀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高素质教学团队的组建。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保证专业建设的持续性和有效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思路与措施为: 1、提高学历层次,青年教师博士化: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加强博士生引进工作,为他们提供较好的工作条件和待遇. 2、夯实专业课基础理论 :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教学法研究,实行教案交流和课件共享,使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迅速提高;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相互听课,相互切磋,建立“老带新”机制,使青年教师能尽快胜任教学工作;每两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请老教师上示范公开课,青年教师观摩教学,座谈讨论等教学研究活动,研究分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执行导师制,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指导教师,指导期限为一年,从教学与科研两方面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4、学校设立督导组,聘请教学经验丰富教师担任教学督导员,按学校制定的听课与考评体系,深入到课堂了解青年教师授课,有的青年教师在一年的授课中,曾被教学督导专家听课10次以上,极大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5、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校内外网络知识培训 ,提高了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现已全部能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提高了教学质量。 6、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 7、鼓励青年教师在国内外高校做访问学者;鼓励青年教师进修学习,青年教师的进修或在学历上的进一步深造均可得到学校和学院的一定资助。 8、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了解企业的用人要求;利用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时间带领教师深入中学和企业,掌握基础教育和化学行业领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不断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师资队伍建设成就: 1.中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学校举行的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及课件大赛中,共有4人获一、二等奖;5人先后获校青年教师教学奖;3人先后获校教学优质奖;3人获校优秀教师。 2.在每学期的教学评价中优良率100%。 3.教师的学历水平大幅度提高,专任教师15人,教授6人,副教授6人,十一五期间引进了2名博士,现已有7人具有博士学位,硕士6人,其中有3人分别在吉林大学、东北大学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博士中有2人分别在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4.本课程教师队伍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水平,骨干教师主持、参与1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主持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项目2项。参与完成的科研成果9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或自然科学奖;40余篇科研论文为SCI、EI收录。 5.课程负责人庄志平被评为牡丹江市化学学科带头人,校级教学名师,省级模范教师,牡丹江师范学院重点建设学科化学学科带头人、黑龙江省化学学会会员,牡丹江市爱民区专家委员会委员,由她主持的《结构化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物理化学》为院级精品课程。另外《有机化学》、《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为院级精品课程。 6.该师资队伍中有省级模范教师1人,省级巾帼建功标兵1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校级教学新秀1人,校级首届教学标兵1人,有市级化学一级学科带头人1人,后备带头人1人,牡丹江市首届青年拔尖人才2人,化学学科是学校重点建设的一级学科,拥有校级教学团队(物理化学教学团队),该团队在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